联系我们

电话:(86)731 84805380

传真:(86)731 82354476

地址:湖南长沙湘雅路110号,湘雅医学院北院原图书馆3...

联系我们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成功举办肿瘤免疫治疗前沿进展线上学术交流会议

作者:张震 审核:彭静波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5-01-07 12:16:20

2025 1 2 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成功举办了一场具有影响力的线上学术会议,会议聚焦肿瘤免疫治疗前沿进展,特邀杜克大学何有文教授担任主讲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张伟教授主持会议,肿瘤科伍海军教授作为提问嘉宾参与互动,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在线参与。

专家介绍

何有文教授,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免疫学系

现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免疫学系终身正教授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杂志和Cell Death and Survival Section主编,Scientific Reports 编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评审专家,美国卫生部国家疫苗项目特聘专家,以及30多种世界著名学术杂志如Nature, Science, Nature Immunology等的评审人。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兼任广州暨南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世界著名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Immun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编委,Immunology,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编委。曾任世界著名细胞生物学领域杂志 Autophagy 副主编。从事免疫学方面的研究35年,共在国际一流科学杂志发表文章130多篇,总影响因子>1100。何有文教授在2001年被美国癌症协会授予研究学者奖(Research Scholar Award)。最近5年致力于肿瘤的临床免疫治疗,开展了高度个体化和精准化的脑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何有文教授拥有丰富的科研与临床转化经验,在会上分享了其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深刻洞察。他以自身经历展开,讲述了与临床医生紧密合作推动科研转化的三个典型案例。在黑色素瘤研究中,基于外科医生提供的临床样本及基因芯片分析,发现补体通路对肿瘤治疗敏感性起关键作用。经动物模型验证,揭示了补体与白介素-10IL-10)在抗肿瘤免疫中的复杂关联,打破了 IL-10 仅为免疫抑制因子的传统认知,且相关临床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为免疫治疗药物应用提供了新视角。

在肺癌研究方面,与临床医生携手探究早期肺癌患者的特殊现象,成功发现自身抗体 cfh 与肿瘤预后的紧密联系,并深入解析其在补体激活抑制中的关键作用机制。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协同推进,为肺癌免疫治疗靶点探寻及药物研发开辟了新方向,有望提升肺癌患者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

何教授还着重介绍了在国内开展的脑胶质瘤和其他肿瘤个体化免疫治疗工作。针对脑胶质瘤,鉴于国内外患者抗原表达差异,构建了个性化肿瘤疫苗平台。通过对肿瘤抗原细致分析与筛选,结合免疫佐剂优化及治疗方案整合,显著增强了抗肿瘤免疫反应,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为脑胶质瘤治疗困境带来新突破。在肠癌等肿瘤治疗中,遵循肿瘤免疫治疗四大关键要素,有机整合新抗原预测、疫苗制备、细胞因子应用及现有治疗手段,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良好疗效,有力推动了肿瘤免疫治疗向精准化、高效化迈进。

伍海军教授结合自身头颈肿瘤放疗临床实践积极提问交流。鉴于当前放疗与免疫联合治疗困境,何有文教授深入剖析根源,强调放疗作为免疫治疗手段的巨大潜力,指出应从免疫学原理出发优化放疗剂量、联合免疫佐剂,并注重治疗全程对免疫系统的综合考量,为头颈部肿瘤放疗与免疫协同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与策略。

张伟教授进一步探讨肠道菌群等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向特异性转化问题。何有文教授全面阐释肠道菌群在肿瘤治疗中的核心作用机制,涵盖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参与代谢及免疫刺激等方面,同时深入分析疟原虫、溶瘤病毒在免疫激活及成药可行性上的优势与局限,为肿瘤免疫治疗新路径探索提供了全面理论与实践指导。

此次线上学术会议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专业人士搭建了高质量交流平台,促进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对提升湘雅医院乃至国内肿瘤免疫治疗水平、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续跨机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望催生更多创新成果,造福广大肿瘤患者。


分享:
关键字:
下载专区

湘ICP备09002748号 Copyright 2007-2017版权申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地址:湖南长沙湘雅路110号,湘雅医学院北院原图书馆3楼  电话:(86)731 84805380,传真:(86)731 8235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