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灏,男,汉族,1939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终生教授。1962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1983年赴香港大学医学院进修临床药理学,随后进入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研究遗传药理学。1991年回国创建我国首个遗传药理学研究所,1995年3月任湖南医科大学副校长,2002年2月任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200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宏灏院士现任个体化诊疗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筹)技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芙蓉(精准医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所长、国家卫健委个体化医学检测培训基地负责人、临床药理国家培训中心和药品临床研究国家培训中心主任、中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首席教授、国家精品课程药理学负责人。
周宏灏院士是我国遗传药理学和个体化医学的开拓者和带头人。自1989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世界第一篇证实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研究论文,一系列有关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研究被国际同行誉为遗传药理学“里程碑式的经典研究”,开创和带动了全球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新药研发和药品管理方面。周院士长期从事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教学、研究及转化工作,深入探索遗传因素对药物反应种族和个体差异的影响,发现并克隆CYP2C19*5等多个药物代谢酶基因,确证基因剂量效应及其在药物相互作用中的调控作用,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临床数据。这些研究被国际同行誉为遗传药理学“里程碑式的经典研究”。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积极将理论研究应用于临床实践,率先提出和推动“量体裁衣”式个体化药物治疗,创建我国首个个体化用药咨询中心,开发了首张高血压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芯片,推动了我国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为个体化医学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他还主持建立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遗传药理学理论体系。
周院士以第一或责任作者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国际SCI期刊上发表科研原著论文250余篇,主编出版包括《遗传药理学》、《药理学》在内的中、英文专著和研究生教材15部。培养硕博士和博士后200余名。为国际输送了优秀人才,更为我国造就了一支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和服务的队伍。作为国际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任泛太平洋地区国家临床遗传药理学学会执委、美国Merck国际临床药理奖学金评委,并创建了中国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并担任首任主任委员。他还曾担任《Pharmacogenet Genomics》等5家国际杂志编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国际药物代谢学会特殊贡献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多项省部级一等奖等荣誉。